你住過城中村嗎?
剛來深圳的第一站,你住在哪里?
也許是城中村,也許是青年驛站,也許是提前在網上找好的小區,也許是親戚朋友家。
相信對于很多人來說,城中村是一種親切熟悉的存在。
最近網上流傳的:一個無房的北漂,在北京一個月幾乎存不下多少錢,看似在北京月收入15000的grace,可能比不上在老家三線城市月入5000的翠花攢下的錢多。
于是有人感嘆,幸好深圳還有各式各樣的城中村,不管是一開始的落腳處還是長居地,城中村是很多人夢想的起點。
1:剛來深圳那會兒,neos 與同學住在一個城中村的小單間,巴掌大的地方塞滿了雜七雜八的物品,密密麻麻的電網,狹窄的過道,濕漉漉的地面,陰暗的房間,嘈雜的吆喝聲。
每天早上7點出門,晚上11點到家,從光鮮亮麗的寫字樓回到家后,總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。但是想到自己“滿腹才華”承載的夢想和干癟的錢包,誰不是這樣打拼過來的呢?
2:畢業后,flix先是與3個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合租在一套4室的小區房,每月月租2500,同在互聯網行業,大家都是早出晚歸,上下班洗漱總是要爭先搶后。
為了拯救自己的私人時間,他不得不搬出去,找了寶安城中村的一個單間,月租1300。
房子比較新,不同于一般的握手樓,雖然上班遠了,沒有了周邊舒適的文體配套,卻有屬于自己的個人空間,買東西什么的,都很方便,他覺得還不錯。
3:已經買了房的keliy如今依舊住在城中村,不為別的,住不起自己買的房子,租出去還能抵點月供,減輕點負擔。
但是,這并不是長久之計,再過幾年,就得考慮孩子上學的問題,在他看來,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很重要。
4:2015年,lemon在東莞買了新房,那會兒,夫妻兩都在深圳有一份穩定的工作,這兩年,依然居住在靈芝的一套2居室的城中村,如今,女兒已經兩歲,夫妻倆也辭掉了深圳的工作,準備去東莞定居,準備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子。
2017年,深圳管理人口約2100萬人,而住房自有率僅為34%,66%的人要租房住。
【數據來源于網絡】
根據Q房網數據研究中心顯示,出租房源主力軍為城中村,僅以商品住房和城中村為例,商品住房體量較小,用來放租的占比更小,僅為17%,也就是100套商品住房中只有17套會拿來放租,其他主要是自??;
反之,城中村體量較大,且96%的城中村用來放租,也就是100套城中村房源中只有4套會拿來自住,其他96套都是用來出租的。
城中村,成為租房市場的重要供應主體。
以Q房網2018年前10個月的平均租金(77元/㎡/月,商品住房)測算,如果要租住一套適合自己的商品住房,每個月需要承擔的成本如下:
如果是單身貴族或二人世界,租住一套20㎡的單房或45㎡左右的一房一廳,每個月需承擔1500-3500不等的租金;如果是三口之家,起碼需要60㎡以上的兩房空間,月租4600元起。
而事實上,如果要不斷兼顧舒適度、安全度和便利度,這樣的租金只會疊加增長。那么對于普通的租客來說,現如今的深圳商品住房房租已經越來越無法承受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城中村就成為不少租客的選擇,同樣的地段和戶型,犧牲安全性和舒適度,租金僅為商品房租金一半甚至更低。
今年年中,關于城中村改造、房租暴漲的新聞讓不少租客深感不安,一方面城中村改造帶來的居住品質的提升,另一方面,房租成本也增加。
對于城中村的改造,可以說有喜有憂,喜的是一系列居住環境的改善,憂的是如果租金成本隨之提高,城中村還能否繼續為一批批深圳初來之客遮風擋雨?
也許,對于很多人來說,城中村需要的不是高檔舒適,而是安全,改造的方向應該圍繞安全,而不是借改造做其他文章,在適當治理、解決安全隱患的同時能夠兼顧租房人群的支付能力。
今日互動
也許幾年后,回過頭來看這些經歷,我們還會感恩這段豐富多彩的人生歷程。酸甜苦辣都嘗到了,人生才能回味悠長。
作為大多數人深漂夢的第一站,聊起城中村,從來不會冷場,因為有太多感同身受的記憶可以訴說。